第两千八六章 仁宗之庙
眼看着妹妹正襟危坐,与自己讨论起历朝历代之贤明君主,李承乾疑惑不解,这又是始皇帝、汉文帝、汉武帝的,就算他再是自信,乃至于自负,哪一个是他能碰瓷的
所以妹妹你确定不是在嘲讽我
感受到陛下不善的目光,长乐公主忍不住笑起来:“兄长以为我是在用那几位千古帝王来打击你呢”
李承乾不苟言笑:“那你是什么意思”
长乐公主柔声道:“妹妹虽然不敢干政,但有几句肺腑之言却想要进谏于兄长......诸如秦皇汉武这样的千古雄主尚且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可见‘人无完人’这句话极其正确,君王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没有谁能完美无
缺。”
李承乾若有所思,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妹妹问一句冒犯之语,兄长认为自己武略比得过汉武帝么文治比得过汉文帝么功勋比得过秦始皇么”
李承乾苦笑:“为何曾说过这样的话古往今来,若是连偏安一隅的帝王全部算上何止一百这其中唯有太宗皇帝可与那几位相提并论,我有自知之明,远远不及。
长乐公主终于发出灵魂之问:“可既然那几位皇帝都有着不可弥补之缺点,却又为何能够誉为贤君明主,甚至千古一帝”
李承乾愕然。
对呀!
汉文帝也就罢了,诸如秦始皇、汉武帝之辈,固然名震寰宇、光耀千古,但无论当时还是后世,皆以“暴君”称之。
既然被称为“暴君”,可见天下百姓、世家门阀对其之愤恨,却又为何不得其博取千秋功业,万古流芳
深思之后,李承乾给出答案:“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做出了前无古人,甚至可能后无来者之巨大成就。”
秦皇暴政,天下咸闻。
可那又如何
其横扫六合、一统八荒,以“郡县制”缔造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车同轨,书同文”,将天下九州捏合在一处同沐华夏文明,自此“九州归一,分久必合”,建筑长城北匈奴,此等功绩谁能抹煞
汉武暴虐,古今罕有。
即便逼得自己儿子造反,皇后自戕,但其击溃匈奴、凿穿西域,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震古烁今,光芒耀世足以将一切过错掩盖。
有短处,有缺点不要紧,要紧的是将自身之长处发挥至最大!
李承乾扪心自问:我的长处是什么
功勋不及始皇帝,武略不及汉武、文治不及汉文,更何况还有一个文治武功不逊这几位的太宗皇帝......
自己若想青史垂名,凭什么
长乐公主轻声道:“兄长虽然才具不如上述几位,却也有一样优点是他们所不具备。”
李承乾道:“是什么”
长乐公主幽幽道:“宽厚、仁和。”
李承乾默然不语。
长乐公主又道:“古往今来,功勋盖世之帝王有之,武略出众之帝王有之,文治无双之帝王亦有之,却从未见‘仁爱天下”之帝王,兄长之年号为“仁和”,若能将此一以贯之,何愁不能名垂青史受后世子孙瞻仰敬佩”
李承乾想了想,他年崩颓之时,若能由群臣敬上庙号曰“仁”,似乎也不错
毕竟“仁”之庙号,古往今来,前所未有。
所谓“慈者不掌兵、义者不掌财、仁者不为君”,对于寻常人物来说若得“仁”之一字盖棺定论乃是褒扬,但对于君王来说却未必是好话,且身为帝王,处于天下权力之中心、各方利益之汇聚,想要做到“仁和”之境地,何其难
也
但假若当真能够做得到,确实算得上震古烁今、前无来者。
踟蹰良久,李承乾道:“此事后再说,让我仔细考量,不过长孙家求到你面前,这份面子我一定给你,稍后让他们自去吏部领取差事,我会知会河间郡王。”
长乐公主犹豫一下:“兄长倒也不必太过在乎我的颜面,你自有全盘考虑,即便回绝长孙家也不当紧。”
李承乾冷笑:“既然长孙家亏欠于你,那就让他们一直亏欠下去,真以为死几个人便可恩怨一笔勾销想得美!”
长乐公主“嗯”了一声,再不多言。
待到长乐公主离去,李承乾一个人坐在御书房内慢悠悠的喝茶,无心政务,只思索“施行仁政”之可行性。
不得不说,他确实动心了。
自古君王以“仁”为本者,前所未有,若能将“宽仁”二字发扬光大,岂不正好契合儒家之精髓必然得到儒家之追捧,赞扬,再能使得天下臣民感念恩德,他朝驾鹤西游在人世间留下“仁爱”之名,又岂会逊色于先贤明君
且如今天下大定、盛世煌煌,文治武功已经臻达巅峰,的确不需他这个皇帝“励精图治”“夙兴夜寐”,更何况登基这几年,堆积如山的政务令他深知自身精力不足,不可能如古之明君雄主那般勤于政务、宵衣旰食。
若继续这么熬下去,怕是早早就得油尽灯枯、一命呜呼.......
既然累死累活也不可能比别的皇帝更为优秀,何不转换一条道路,另辟蹊径呢
当然,“宽仁”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软弱”,意味着对于军政事务不能过于强势,有鉴于当下政事堂、军机处之设立对于皇权的削弱,极有可能进一步丧失朝局之掌控。
遂进退维谷、难以委决。
好在他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去试验、感悟,就先从赦免长孙家开始,看一看朝野上下之反应。
**x*x*x*
崇仁坊,长孙家。
听闻长乐公主派人送来的消息,长孙淹恭恭敬敬将送信人送走之后,回头关闭大门,与长孙净、长孙溆、长孙湛等一众兄弟在正堂之内抱头痛哭,仆从,侍者亦是纷纷落泪。
自家主长孙无忌自戕,连同长孙冲等几个杰出子弟一一陨落,整个长孙家如同被迷雾遮掩一般苍凉凄惶,上上下下战战兢兢,连痛哭都不敢太大声.......
从大唐第一勋贵沦落至过街老鼠一般人人闪避、人人喊打,其中之落差岂是常人可以承受
以往那些利益攸关的勋贵、门阀全都避之不见,就连长孙泽、长孙润等几个年岁小的子弟早已商定的婚约都被取消,府中上下沉浸于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前途黑暗看不到半点前程。
如今,随着长乐公主的传信,长孙家上下只觉头顶密不透风的阴云掀开一道缝隙,终于能狠狠的喘一口气。
哭了一阵,长孙淹将弟弟们一一拉起,纷纷入座。
而后面色严肃、厉声叮嘱:“长孙家之所以有今日之困厄,皆在父兄之错,一切皆是长孙家咎由自取。”
固然长乐公主为长孙家争取了一条缝隙,但立场、态度一定要端正,这是长孙家赖以生存之根本。
诸位子弟一并纷纷颔首。
长孙淹又道:“吾家犯下谋逆之大罪,本应阖族斩首,抄没家产,但陛下宽仁,并未追究,此千古罕有之仁君!吾家子弟要牢记陛下隆恩,以思图报,且以父兄为鉴,忠于陛下,忠于大唐!”
长孙家犯下如此大罪,固然陛下并未深究,但岂能少了对长孙家的监视此刻就在这正堂周围、府中上下,怕是不知有多少“百骑司”的耳目,任何时刻都要将大义放在口中,让这些人传递出去。
“忠于陛下,忠于大唐”这样的政治正确,不仅要做,更要说。
“喏!吾等一定牢记兄长教诲。”
原本长孙冲、长孙涣、长孙等几位兄长在时,借助长孙家之势力可谓是光芒耀目,不可一世,长孙淹仅只是一个纨绔子弟,毫无长处,被几位兄长之光芒遮掩。
但自从承袭家主之位,长孙淹一扫顽劣,变得沉默坚韧、富有担当,早已赢取一众兄弟之爱戴。
“另外,”长孙淹深吸一口气,续道:“长乐殿下与大兄和离,其错在于大兄,今日长孙家得脱困境更是全赖长乐殿下不计前嫌,于陛下面前苦苦哀求,乃长孙家之恩人。汝等若是有谁因大兄之死依旧记恨长乐殿下,那便请自
除宗谱、分家另过,我长孙淹不认此等是非不分,忘恩负义之兄弟!”
这话很有必要当众说明。
他们几个年长的兄弟对于那位既是长嫂,又是表姐的长乐公主感情甚笃,即便当年与大兄长孙冲和离亦不曾有所抱怨,甚至始终觉得长孙家对她有所亏欠。
但是几个年纪小的因为与长乐公主相处不多,感情淡漠,未尝不会将长孙家之凋零没落归咎于当初之和离,毕竟正是那件事导致父亲与太宗皇帝生出嫌隙,后来父兄之所作所为,未必与此无关.......
可时至今日,务必将这件事给予一个确定的态度,否则长孙家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一线光明,转瞬就将再度湮灭。
见其言语神色无比郑重,几个弟弟纷纷起身,垂首应诺:“兄长放心,吾等岂是狼心狗肺之人定然牢记长乐殿下之恩情,若有机会,一定报偿!”
长孙淹颔首,让诸人坐下,环视一周,问道:“此番得陛下宽宥,准许家中子弟出......那么,由谁担起这份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