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大嘴长舌妇

吐谷浑人只剩下一小半参与活着回到了他们的地盘,他们回去怎么和他们过往伏允怎么解释不清楚,但是大唐皇帝李世民得到这个消息后事极为震怒

盛怒之下,李世民当即就派了使臣前往吐谷浑申斥回过头来,太子和武元庆两个瞒着皇帝派兵跟踪使节这茬,李世民没有在追究,这要是平日里任何人敢擅动兵马,不管多少都是大罪,但既然阻止了一场劫掠救了大唐百姓,这事儿也就揭过不提,功过相抵了

九月,已近深秋,秋老虎已经过去,万物开始由绿变黄,山东,河南之地却天降连绵大雨,洪水泛滥,多达四十多个州受灾

天灾来的猝不及防,李世民原本想着如果吐谷浑伏允这次再对大唐的征召多番推诿不前来,就发兵攻打的,攻打路线都和将军们商量好了

结果山东,河南之地的大水打乱了所有的筹划不要以为说的山东河南之地就是后世的这两个省,在唐代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尧山以东的地方,也就是后世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这四个地方发水四十多个州差不多等于这四个省份的全境了

和攻打吐谷浑相比,当然国内的灾情更重要,于是李世民紧急派了数位重臣前去赈济,永丰,并州还有位于洛阳的含嘉仓三处重要粮仓的存粮任其调遣,且州县的义仓也由官府择情放粮

别的地方发生灾情,武元庆这个远在长安的司农少卿跟着忙的不行

先是要调粮需要下发公文下去,司农寺是绕不过的一个签字环节,等粮食调拨完了以后,各地又有文件送来,还需要签字确认,这边签字完了还的呈送户部,户部总成起来还的送给皇帝

好在,十月的时候,李世民离开了住了小半年的九成宫回到了长安,不然光是来往文书都能把信使累死

从九月到年底这段时间基本整个大唐就忙活救灾的事儿了,不光要放粮赈灾,还要帮着百姓建房子不得不说,古代在这点上比后世是要强不上的,不管受灾严重与否,该帮你修补的都帮你修补了,让你能有个窝过冬

在后世,除非你受灾严重,不然哪儿管你这些

李世民是个好皇帝,对百姓好,百姓自然对他这个皇帝也满怀感激尊敬,去年冬天放回去的死囚,在和家人生活了一年后,到了问斩的期限,无一逃亡全部准时到衙门报到

李世民对此深表满意,于是大笔一挥,将这些人全部赦免

据说当时这些人全部来到了朱雀门外,跪在地上感恩戴德的哭泣不已,喜极而泣,梆梆梆,脆生生的磕头磕的城楼上的官兵都听的清清楚楚,

直到李世民派内侍出来多番劝阻后,这些人才三呼万岁,一步一回头的离开

对于吐谷浑,虽然因为灾情的原因,没能出兵,但当年底百骑在吐蕃的密探传回消息说吐蕃刚刚收服了羊同,就又秣兵历马往北方吐谷浑边境方向大规模增兵的时候,李世民马上就明白过来,这是吐蕃使节已经回去了,因为使节和吐谷浑的流血冲突,吐蕃准备对吐谷浑报复用兵了

于是,李世民派了一个叫冯德遐的使臣前往吐蕃抚慰

至于这抚慰该怎么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武元庆听到这消息后,脑中浮现的第一句话,皇帝真能弯弯绕是的,武元庆觉得李世民就是在弯弯绕,这个抚慰二字是在巧立名目是在掩盖他的真实意图

说不好听的点,大家才第一次通聘好不好,人家吐蕃还不是大唐的属国呢,你有什么理由去抚慰

抚慰这两个字,一听就知道是以上对下的词,国家之间用,只能是宗主国对属国来用的

所以,这次大唐派使臣到吐蕃的真实目的绝对不是什么抚慰,而是另有所图,目的只能是吐谷浑

武元庆不知道尚囊去九成宫觐见李世民的时候到底说过什么,但想来必然和李世民是谈过吐谷浑问题的,还是以前说过来的,吐蕃要想往北扩张,必然就要对吐谷浑动武

而李世民对吐谷浑也早就不满了,不但袭扰犯边,还常常阻断丝路,不知道让大唐损失了多少岁收,有机会除掉这个眼中钉,李世民肯定不会放过

所以得知吐蕃往北方边境增兵,李世民派使臣去抚慰,根本的目的其实是要和吐蕃在吐谷浑的问题上达成谅解,或者说协议更准确

就像吐蕃使节到大唐觐见,是为了和大唐交好,了解大唐,也有为了试探大唐对吐谷浑的看法一样

双方的使节出使,都抱着一个相同的目的,就吐谷浑局势交换意见,达成共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可是,为什么派的是冯德遐呢“武元庆百般不解的问

“为什么不能是冯德遐呢“李承乾同样不解的问

“我不了解这个人啊“武元庆说道,可能是他在朝中不活跃的原因,还真不知道这个叫冯德遐的人是干嘛的

“你不了解没什么,我父皇了解就行,既然父皇派他去,那肯定是相信他的能力呗“李承乾说

“哎,我是不了解这个人,但我知道这个人特么就是个大嘴巴“武元庆叹息一声说道

“你都不了解他,又从何得知他是长舌妇呢“李承乾笑问

“我说在梦里,你信吗“武元庆耸耸肩说

“滚,你又来这套“李承乾笑骂道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щww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吐蕃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这是后世对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所给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