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危机潜伏5
诸葛圭显然听出了诸葛亮称呼上了变化,听诸葛亮解释完,只是莞尔一笑,拿起那份奏折,随意的翻着那份奏折道:“孔明,不用紧张,爹没说你有什么不好,就是你在会后挑了九名文人入你的府里当做门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咱们诸葛家虽然是武林的三十三大派之一,但却是文学气息最浓的一家嘛。”
诸葛亮听着诸葛圭的劝慰,心中更是明白诸葛圭对自己在大唐上下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已经很是不满,在这里是给了自己一个机会,不知诸葛瑾是不是也被他这样暗示过。
诸葛圭顿了顿,不等诸葛亮回话,又是道:“这次的诗会乃是诸葛家称霸一方诸侯后,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届,登记的人数足足有两千一百六十七人!记得二十一年前,那时我和你二叔发起第一届青州诗会时,参加者不过才寥寥三十八人……”说着,诸葛圭长舒了一口气,竟是不胜唏嘘起来。
诸葛亮瞧准空子,很拍了一下诸葛圭马屁,也是企图岔开方才的话题:“这还是爹文治武功,二十年来秣马厉兵,打下了大好基业,才让诗会的影响力全北方的。”
诸葛亮这一言说的恰到好处,诸葛圭眉开眼笑道:“说得好,为父的目标还不止如此,放眼全国才是大好男儿行径!”诸葛圭的口气又缓了一缓,道:“这大唐诗会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名气大了,来的人多,我们就有更多的人才。幼安在这次诗会上选了十七个人,倒还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哦,对了,还有一名女子,很不容易呀。昨天我也见过了那十七人,这女子的确有几分才能,只是不知做起来如何。”
诸葛亮试探的问道:“那位女子的保人是谁呀?”若是那女子若真想为官的话,按照新颁布的那两条法律,必须有一名官员做保才行。
“是幼安亲自保的。”诸葛圭道,“为此你二叔还和幼安吵了一架,子穆什么都好,就是有些迂腐呀,虽然练露的才上任两个月,但政绩已显,女子未必就不行。几十年来,天下战乱不休,读书人本来就少,懂政事的就更少了,大唐缺的是人才呀。”诸葛圭和管宁同属已经殁了七年的大儒郑玄门下,所学的儒学偏于包容,在他们心里,对女子为官的倒并不是太过反感。
诸葛亮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件或许可行的事情,让那念头先在肚里转上两转,似乎并没有什么纰漏,于是起身走到诸葛圭面前跪下道:“父王,儿臣有事要奏。”
诸葛圭惊诧的看了诸葛亮一眼,道:“准。”
“父王担心的是大唐的人才问题,儿臣方才突然兴起了一个想法,应该对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有帮助。”诸葛亮道,“当今无论是大唐还是各势力选拔人才的方才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各个名门世家荐出来的人才,有的是家族成员,有的是门下的食客,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有能力胜任,往往荐来十个,倒有五六个被赶回去,偶尔还有平庸之辈但却家大业大,常人赶不回去,便真任了官职,开始误国害民。”
“有道理,接着说。”诸葛圭的眼睛眯沉了一条缝,津津有味的听着。
诸葛亮继续道:“二是各地举来的孝廉,然而这里的缺陷是很明显的,孝者未必才,这种人在任上十个里面有九个只是死干,不晓得动脑筋,成不了大器,管一村一乡尚可,多至一县,便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了。三则是有大唐要员的直接推荐,这批人的能力是最出众的,但也是良莠不齐,出于面子问题,这些人小辟不愿任,大官又任不了。这三条路的弊端如此明显,人才自然便成了大问题。”
诸葛圭听到这里,已经是赞许的点了点头,道:“孔明所言善极,我诸葛家较之其他诸侯,还多了条诗会选人的路子,但也是杯水车薪,不知孔明的那个解决方法为何?”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科举考试,考试分经文、策论、断案、理政四科,是以谓科;每科取前若干名入仕为官,是以谓举,合起来则为科举考试。”诸葛亮搬出了原本来千年以后才开始盛行的这项制度,在两千年后,科举制度当然已经过时,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但在当今,却可以极有效的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诸葛圭的眼睛一亮,沉思了一会,喃喃道:“好主意,科举……至少在青兖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蓦地,诸葛圭又抬起头来,道:“孔明你对这科举制度还有何看法,且一并说出来。”
诸葛亮在方才诸葛圭沉思那一会儿,又打好了接下来的腹稿,当即不慌不忙地道:“现在全国共计青兖徐冀并幽六州三十九郡四百一十一县,考试分三级,一郡之试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文秀之才也;一州之试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举荐之人也;众举人齐会泰山统一考试为会试,取中者为进士,进取之士也;最后被取中的进士便聚于朝天殿,由爹亲自过目选拔,以排定名次,称为殿试。这样一来,全国文人的水平便可分个三六九等,封官时便有个依据,而才华高者为要员,由父王亲自考较也更放心一些了。”
诸葛圭细细品味了诸葛亮话中意思,良久,赞了句:“好。青兖两州的义学已经办了十余年,早成规模,徐州冀州并州办了一年有余,也算进入状态,新拿下的冀州北部和幽州西部办的如何了?”
诸葛亮乃是北伐军的督军,这类占领区的政事乃是诸葛亮管辖的范围内,其中情况自是一清二楚,便道:“冀州北部七郡的义学已经正是的办起,就是最后拿下的安平郡,学生们也应该上了三四个月课了。至于幽州,阮隅和粱习在四个月前到任代郡和范阳郡,那里极北之地,民风彪悍,义学在儿臣回泰山述职前才刚刚建好,但应该不成问题,不过辽东五郡还在实行军事管制,张颌仍在清剿土匪,并未开始筹建义学。”
“嗯,这个进度已经是很不错,父王很满意。”诸葛圭点了点头,“这样,所谓童试就在各郡中最大的义学进行,乡试在州府最大义学进行,取中的秀才举人名额,便由各州郡的人口来定吧,每一届全国举人总数不得超过……三百吧,日后有了新的领地再酌情往上加。大唐诗会以后也可称为会试,参加者必须有着举人以上的称号,考试完后,在天宝楼举行会宴,以文会友,这样诗会规格就显得更高一些,也省得鱼龙混杂。殿试便依你所说的朝天殿举行,我亲自审核。”
“父王圣明。”诸葛亮由衷地道。
诸葛圭又是想了想道:“这是还是要和子穆、奉先、幼安、文若、子瑜商量一下具体的条陈,明年便可进行童试和乡试,到时就由你来主持吧。”
一刹那,有一丝惊喜从诸葛亮脑中闪现,但随即徐庶的夜话又响在耳边,诸葛圭的两次暗示也清晰的浮现在诸葛亮面前,一份隐隐的惶恐有压在了心头,犹豫了一下,一咬牙,诸葛亮伏首道:“请父王恕儿臣不能接受这份差事。”
“哦?这是为何?”诸葛圭在兴头上被诸葛亮泼了一盆凉水,已经微微的挑起了眉毛,若是诸葛亮的回答不能让他满意,恐怕诸葛亮又是要挨一顿训斥。
诸葛亮诚恳地道:“儿臣以为,不仅仅是儿臣,加上大哥和三弟都不可主持这科考的事务。因为这科考尚有一大弊端,学生被主考点中,他会感恩的首先是主考?还是朝廷?更何况儿臣身上还有着督军的身分,恐怕难以分身。”
诸葛圭一怔,这个问题很明显,绝大部分考生所能看到的,必是考官取了他的卷子论文,才给了他做官的机会,那些学生必会对考官感恩戴德,等这批学生在十年八年后,都成了一方干吏,必会是一支不小的盘根错节的势力,对那个考官是大大有益的。如此一来,有希望继承王位的人都不应作为考官,以来结党更盛。
诸葛亮的话没有说透,但诸葛圭已经是明白过来,深深地看了诸葛亮一眼,沉吟了一下道:“孔明,你有这份心,父王很感动,即是如此,明年的童试便由各州自行委员主考,乡试由朝廷另派六人分赴各州主考吧。卫宁!”
黄门总管卫宁立刻从房外快步走进,轻声道了句:“奴才在。”
“着孤旨意,通告司农处,诸葛亮进谏有功,加俸两百石。另外传诸葛玄、吕布、管宁、荀彧、诸葛瑾来东书房见孤。”
“遵旨。”卫宁一躬身,便退出去了。诸葛圭喝了口茶,对诸葛亮挥挥手道:“孔明你的身分还是地方大员,一会儿在这里讨论事情于理不合,你也先退安吧,为父为你高兴!”
看样子今天给诸葛圭留下的印象很是不错,也不着痕迹的像诸葛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诸葛亮又是俯身一拜,也退出了东书房。
待回到府中时,想去天宝楼和赵府看看赵雪,再探问下玉鹰的情况,但天色已近黄昏,看是没什么时间了,只好把这计划留到明早送走徐庶以后进行了。
蹋入府门,便隐约听到了悠扬的琴声,婉转之中略带忧郁,莞尔一笑,梦燕又在弹琴呢,用焦尾琴弹出忧郁之声的人,除了梦燕还能有谁?前天借助她的琴声达到了龙极功第十重,进入了先天之境,因此对这琴声格外的有好感。
循着琴声寻到了后花园,却发现汉白玉的琴台上的确放着那焦尾琴,可曹梦燕吕婉儿却是坐在一旁,弹琴的人并不是曹梦燕,而是一名长髯皓首的老者,端坐琴前,十指飘飘,着实显得仙风道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