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分析局势(二)

看着二公子急切求知的神情,代穆闭目片刻,直视二公子,正色道:“穆有良策,只不知公子是要哪一策?”

“哦?先生何出此言?谋划之策自然选上策,若有取舍,渚自当遵从。”

“呵呵!皆为上策,只看二公子心系何处?”

听闻代穆此话,二公子越发奇怪了,问道:“先生此话怎讲?渚愚笨,还望先生明言。”

“若二公子心系俞国,是为一策;心系大周,是为一策;心系天下,是为一策!”说完之后,代穆等着二公子自己考究,闭目细细整理自己的思绪与计策中的可行性。

再说二公子此时却是惊愕不已,如此直白了,他哪里还不明白。分明是问他野心有多大,那么代穆的计策与布局就有多大。眼下俞国未得,就已经开始放眼天下,这是他从来不曾想过的。但是代穆却又无需骗他,既然有此一说,自然是思虑周到之后提出的。

但见二公子神色几经变幻,最后一起身,眼露坚毅之色,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今诸侯布局百年,乱象已显。天下大乱则近,苦者,亦是这天下百姓,若渚可结束这乱世,还天下一个安宁..”

话到此处,二公子回头,一脸诚恳的看着代穆,接着道:“无论功过,虽万死而不辞!”

代穆此时方觉满意,他不要将精力耗费在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身上,而且也不要一个置天下黎明于不顾的残暴君主。

其实真正说来,大公子才是一个真正的雄主,他的魄力、气场、杀伐决断、冷静、懂取舍、看顾大局,这些品质无一不是一位雄主的先决条件。然而他杀气太重,对待属下也有失宽和,终究是赶了俞国公自傲自负的品性,若得天下,必然难以守住天下。

乱世之中,若有良将谋臣,也许谋天下易,守天下却难。

代穆略微一叹道:“适逢乱世,百姓孤苦,他日公子若能登临大位,万望善待百姓!想穆从前亦是一介草民,若无一技傍身,终为别人算棋,命不由己,是以痛恨无视天下黎明疾苦的暴君,是以明言,公子务必应我!”

“先生无需这般说,渚深知黎明疾苦曾也私下民间察访,先生不说,渚亦会这般去做。”

代穆自觉识人之能不差,否则当初也不会跟着二公子谋划,是以深知此话出自真心,也不再就此议论,转而说到谋划之事,道:“穆近年之内,收集了瀛洲各朝各国的大概资料,集合近日发生的一些事情和诸侯一些细微的动向,做了一个大概的推测,即是乱世之初,有能力争霸天下的诸侯。”

“哦?这怎能预测呢?”二公子一脸疑色。

“二公子聪慧,亦能分析出来,只是没有这般去想而已。乱世争霸,首重胆气魄力,再看权势威望,再则是谋臣良将,再则是天意民心,再则是地理国情。”

二公子听至此处,亦是大受其益,接着急切问道:“那当今天下,先生以为何人可以制霸?”

代穆轻轻一笑:“公子冷静分析,不要被我干扰到了,这谁人可以制霸,穆还看不出来,其他人也看不出来,毕竟格局还不明了,是无法判断的。但是乱世之初,谁有雄厚的实力,有争霸的潜质,还是可以预见的,当然,亦有隐藏幕后,潜心发展实力,不为人知的,他们则是想当黄雀,是以公子也要当这样的人。”

稍微整理一下,接着道:“纵观形势,燕国公一脉布局两百年,且不听朝令日久,必定是蓄势已久,此为第一方;大云佛国虽然看似大力于各国传教,铁板一块,实则内部派系林立,并不统一,真正可以形成威势并有制霸天下野心的只有一直在背后操纵宋国的净土宗一派,宋国境内具是净土宗信徒,此为第二方。楚朝王上老迈,近日据说病得不轻,恐怕命不长久,大楚七位王子只有大王子势力最为雄厚,且常年横扫大漠诸部胡人,威望军功甚高,乃是最为强劲的一方势力,只是目前受摩尼教掣肘,只怕分心不多,此为第三方。我大周虽然积弱已久,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军事财力历来雄厚,四王子虽然年幼,但是十二岁的年纪亦是聪慧异常,再则有大将军曹威震慑,张太师在旁协助调理朝中重臣,尚能掌控王都司隶四州之地,是以气候渐成,此为第四方。我俞国地处北方,地域广阔,又极为富庶,历来是瀛洲三甲,常年与大漠胡人对峙,兵精将广,粮仓具满,大公子的外祖父又是我俞国大司马,掌俞国兵马,而朝中重臣亦是应和大公子,且大公子十年前,年方十五,束发之年便带军击退大楚来犯敌众,于军中威望甚高,是以势力雄厚,是为第五方。另外,贾伯爷谋划日久,与墨家多有合作,恐怕大楚内部亦有他们的势力,恐怕才是最为可怕的一方,目前虽与公子合作共进,也是需要小心提防,贾伯爷此人看似面善,实则虚伪以及,野心太大,又极善隐忍,各方势力都还不曾察觉到他或有所图,到底隐藏了多少势力,穆也不知,此为第六方。”

“贾伯爷竟有如此底蕴?”二公子一脸诧异道。

“穆曾在贾伯爷府下从事,贾伯爷的脾性与能力,穆深有感触。其人有枭雄之资,善御民心,只是太过虚伪,经不得时间的考验,一时伪装而已,当不得与之为谋。所以,二公子当万分小心。”

“渚省得,那依先生之见,当下渚应如何谋划?”

“还是依那日我二人商量的方向布局,朝阳府势必要掌握在手中,这是最为适合公子当下积蓄势力,依为后盾的堡垒,穆定会将此地发展为公子的粮仓。再则,需要尽快寻找外援,局势一日千里,时不待我。”

“何人可为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