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九十五章 湘西土司
方笑武得知苗青东所说的“东苗”是指什么地方以后,不觉沉默了下来。
对他而言,只要是人,不分种族,不分男女,大家都是一样的。
所谓高贵贫贱,属于封建思想。
当然,他不否认一些人一出生就注定要富贵一生,而另一些人,要经历长时间的贫穷。
但这又怎么样呢?
难道就可以说富人要比穷人更高贵?
别人怎么想他不管,反正对他来说,人生而平等,在人格上是没有高下之分,也不应该分高下。
不过他也知道自己的这种思想在这个年代不被世人所认同,可不认同就不代表他什么都做不了。
他觉得自己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哪怕因此属于“逆历史潮流”,甚至是“改变历史”,导致所谓的“蝴蝶效应”,他也要尝试一番。
场上寂静了一会,方笑武忽然说道:“东王,你继续说。”
苗青东道:“桃之夭出生于东苗地区,但具体是那个地方,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精通蛊术,尤其是蜘蛛蛊。不过这人很少抛头露面,最后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还是三十多年前。
那一年,保靖州宣慰司出了一个苗王,名叫吴者泥。
他有一个师叔,名叫苗金龙,不但武功高强,而且善用蛊毒,号称东苗三大蛊王。
保靖州宣慰司的宣慰使姓彭,名叫彭勇烈。
彭家乃保靖州一大豪族,几百年以前,就世代统治着保靖州一带。
不过彭家再怎么势大,也不敢与保靖州的苗王为敌,因为苗王有一呼百应之能,真要得罪了苗王,苗王率领千千万万的苗民起来造反,别说彭家,就算是朝廷,也无法善后。
彭勇烈的父亲名叫彭万里,是个厉害人物。
此人年轻之时,就看出了朱元璋将来能夺得天下,建议自己的父亲彭世雄率众归顺朱元璋。
当年的保靖州还不是宣慰司,而是安抚司,几年以后,保靖州就升为了宣慰司,彭世雄成为了保靖州的第一任宣慰使。
几年后,彭世雄认为儿子彭万里的能耐超过了自己,本来想把宣慰使之位传给儿子彭万里,但是朝廷不许,仍是让他做宣慰使,不过为了安慰彭万里,就封了彭万里一个安远大将军的名号。
又过了十几年,彭世雄死了,彭万里终于当上了宣慰使。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永顺宣慰司的宣慰使彭天保,又叫彭万保,因为与保靖州彭家都有同一个祖先,而且还是长房,觉得彭万里没有资格当宣慰使,便派人警告彭万里,要彭万里跟朝廷讲清楚两家的大小关系,然后自动降为安抚使。
彭万里自然不干。
这么一来,保靖州彭家就与永顺彭家斗了起来。
本来永顺彭家比保靖州彭家势力大,因为永顺境内除了彭家之外,还有九大土司,分别是南渭州、施溶州、上溪州、田家洞长官司、白岩洞长官司、施溶溪洞长官司、驴迟洞长官司、蜡惹洞长官司、麦着黄洞长官司,境内多为土家人与苗人,尤其是土家人,占了一半以上。
而保靖州宣慰司除了彭家之外,就只有两个土司,分别为五寨长官司、子坪长官司,境内绝大多数都是苗人,只有少部分土家人。
按理来说,彭万里是打不过彭天保的。
可是这彭万里只用了几天,就说服了保靖州的几个苗王,其中一个苗王的兄弟,就是苗金龙。
双方明争暗斗了大半年,终于惊动了朝廷,派大军分别进入保靖州与永顺境内,制止了两家将要发生的大规模兵斗。
几年后,彭万里突然得了一种怪病,不到几天就死了,保靖州宣慰使之职就由他的儿子彭勇烈袭任。
这彭勇烈的本事自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彭万里,而彭天保呢,觉得自己统一整个彭家又有希望了,多次派人恐吓彭勇烈。
幸亏彭万里有一个颇有本事的弟弟,名叫彭万古,看到侄儿被恐吓,就代表保靖州彭家与彭天保斗。
结果几年后,彭天保也是得了一种怪病,不几天就死了。
彭天保一死,两个彭家的争斗也就暂时停止了。
就在当年,彭勇烈上书朝廷,说他的叔叔彭万古很有能耐,想要朝廷封彭万古为保靖州宣慰副使,也就是宣慰同知。
朝廷虽然没有答应彭勇烈的请求,但是几个月后,保靖州境内多了一个土司,名为两江口长官司,长官就是彭万古。
几年后,保靖州境内发生了一件大事,惊动了朝廷。
原来早在元末明初,思南宣慰使田谨珍有一个儿子,名叫田儒铭,特别有能耐。
他先是帮元朝平定了许多地方,被封为元帅,镇守在子坪一带,不过当时不叫子坪长官司,而是叫子峒元帅府,相当于宣慰使,统领着大大小小几十个苗寨。
不久以后,他见元朝大势已去,便率众归附朱元璋。
明朝建立后,由于他有功劳,就被朱元璋封为沱江宣慰使。
可是没等他就任,他就死了,不过他的几个儿子都很厉害,早年曾跟随他一起打过仗。
于是朝廷就封他的长子田茂文为五寨长官司长官,而他的二儿子田茂武,则是被封为子坪长官司。
这两个长官司就位于保靖州境内,也就是我之前说过的那两个长官司。
老大田茂文就任长官十分顺利,老二田茂武就任时遇则到了麻烦。
那里的苗人不喜欢他,放出话去,他要是敢去子坪做长官,就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田茂武害怕了,只能上奏朝廷,请朝廷出面干预。
朱元璋得知此事以后,当然十分生气,派人去子坪宣布圣旨,结果派去的人全都被捉了,就连护送的几十个大内高手,也都中了蛊毒,下蛊之人就是苗金龙。
朱元璋听说自己派去的钦差竟然被捉了,自然极为震怒,要发大军攻打子坪。幸好当时有一个大官,叫做刘伯温,劝住了朱元璋,这才没有大动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