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仙茗茶庄
神都以西,兴平县。
京兆府下辖十三县之一,也是十三县中领地最大者。
县内有苍岩岭绵延百余里,蔚为壮观,常年气候湿润,苍翠欲滴,温度宜人。
山下有一茶园,名曰仙茗茶庄,占地几千亩。由于气候适宜,这家茶庄不但产量极大,每年几十万斤,品质也是上佳。不仅供应了神都所有达官显贵,公子王孙的需求。茶山最高处,更有先帝钦点的十三棵御茶,专供皇室饮用。据说这十三棵茶树所产之茶不仅口感鲜美,回味悠长,更神奇的是茶叶中蕴含灵气,长期饮用可使修炼之人,修为突飞猛进……
茶庄名义上的主人是钱有道,之所以说他是名义上的主人,是因为二十年前茶庄是由他一手创办的,那时候只有几亩茶园,但品质倒是极好。
后面由于名声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大,茶庄就不完全是他的了。近些年很多人都眼馋他的茶园,包括皇城里面的人。
不过想归想,却也只能看着,因为这钱有道并非一般的士绅商贾,他乃是二十年前景帝朝的进士,而且是一甲第二名的榜眼。
当年金榜高中后,所有人都以为他会成为翰林院清贵,后面一步步成为阁臣,权掌中书。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及第后的第三年,他就主动上书请求外放西部边境,做了凉州刺史,打算为国建功。虽说刺史也是一方大员,封疆之臣。但凉州毗邻酆都罗山,乃是阴鬼宗领地,常年受鬼修侵扰,鬼修手段诡谲难测,极难对付,一般人避之不及。
大家都觉得钱有道是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此去凉州定然呆不久。谁知钱有道竟不负所托,不仅在凉州站稳脚跟,而且上任两年就把凉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很多中洲修士,都仰慕他的盛名,佩服他的一腔孤勇,甘愿麾下效力。一时间,凉州聚齐了,中洲佛家,道家,儒家,剑修,武修众多高手,小小凉州竟隐隐有了四千年前,大周武宗皇帝在夺灵大战时的风采。
后面三年间,钱有道率领守军及众多修士,与阴鬼宗大小数十战,战战皆胜,从此以后阴鬼宗的人再也不敢靠近凉州城。
当时凉州边境流传一句话——军中有一钱,神鬼肝胆寒。
但此后不久,风头正盛的钱有道,竟然辞官了,对外的说法是:一介书生,见多了刀光剑影,尸山血海,心境受了重创,无法再为国效力。
让所有人大感震惊。
名满天下造人忌,功高震主被君疑——这是当时朝野内外所有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凉州众英豪,无不扼腕叹息,有的甚至对周景帝破口大骂,说他是嫉贤妒能的昏君。
也许是为了堵悠悠众口,也许是念及钱有道的功勋,周景帝虽最终允许他致士,却破例封他为兴平伯。之所以说破例,是因为当时的钱有道只有三十多岁。如此年轻的伯爵,除了开国元勋之外是很少见的,终景帝一朝,也只钱有道一人。
致士之后,兴平伯深居简出,基本所有时间都在打理茶庄,为王孙贵胄,宫廷内院提供茶叶。就算是自己生辰,也只举行家宴,且从来都是只宴亲朋不收贺礼,从不让搅扰地方。
十年过去了,兴平县的百姓几乎都快忘记县内还有这么一个大人物了。
只是最近的一件事情,让他再次成为兴平县的热点,并获得全县百姓的交口称赞。
时间回到半个月前……
巳时初,兴平县突然有大批难民涌入城,城门守卫都来不及反应。县衙人手有限,县令郑兴则忙的焦头烂额,依旧控制不住局面。眼看着城内难民越来越多,郑兴则心急如焚。且随着难民聚集,城内多有偷盗斗殴事件发生,长此下去必酿大祸。
就在郑县令苦无对策的时候,门口衙役慌忙进入内堂禀报,说是兴平伯来访。当时县令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毕竟这位神人从来不会主动来县衙的。再三确认无误后,郑兴则才忙亲自去衙门口迎接。
看到兴平伯的那一刻,郑兴则只觉浑身战栗,颤抖道:“不知兴平伯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望乞恕罪!”,边说边要下跪行礼。
还没跪下,便被兴平伯下把扶助,只听兴平伯笑道:“本爵早已无实秩在身,贵县不必多礼,而且本爵在兴平归养,多承县令大人照抚。”
郑兴则听到这话只觉心情大好,紧张的情绪也舒缓几分,问道:“伯爵大人大驾光临来所为何事?”,他知道兴平伯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为了说句感谢话专程来县衙的。
果然,兴平伯闻言马上说到:“我是为难民之事而来的,不知郑县令可有解决之法?”
只以为是大量难民影响到了兴平伯的生活,对方前来兴师问罪,郑兴则惶恐道:“下官半日来到处奔走,已忙的焦头烂额,无奈难民太多,并不能马上解决,望伯爵大人宽限时日。”
兴平伯淡淡一笑道:“郑县令误会了,本爵不是前来问罪的,而是前来献策的,本爵有法子解决难民之事。郑大人可愿听我一言?”
听到这话,郑兴则只觉喜从天降,赶忙躬身作揖求教道:“还望伯爵大人教我?”
兴平伯平淡道:“很简单,只需要郑大人出一份告示,就说如今春采在即,凡是凉州难民,均可前往仙茗茶庄,伯爵府在茶庄前每日施粥三次,家有女眷的经训三日,便可成为茶庄采茶女,每日出免费饮食外,还可得铜钱五枚,直至朝廷赈济运到凉州为止。”
兴平伯顿了顿,看了一眼一脸惊愕的郑兴则,兴平伯接着说:“郑大人想必知道,今春凉州气候异变,突降大雪,而库银丢失,赈灾之物没能及时运到,才导致难民涌向京都,而今,丢失的库银已经追回,待银子重铸之后,很快就有抗寒物资运往凉州,所以只需用此法稳住难民半月即可。”
郑兴则大喜,赶紧叫来师爷,吩咐一声。
两刻钟后城门口的告示栏下挤满了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
有人问道:“这是官府新出的告示?上面说什么?有没有识字的,帮忙念念”。
一个教书先生模样的老者道:“上面说,兴平伯在仙茗茶庄门口施粥,每日三顿。而且凉州难民的女眷可以到茶庄做采茶工,每日给两个铜板…”
念完还忍不住感叹:“兴平伯真是社稷之臣,虽身在乡野仍心系百姓,有他真是大周之幸,苍生之幸。”
“是不是真的?还有这么好的事”,一位面色微青,衣着破旧的中年人问道。
一个兴平县本地汉子指着告示道:“当然是真的,官府的告示还能有假,上面盖着红戳呢?”
“那太好了,我们有救了,大家赶紧去呀。”,不少人喊到。
不到一个时辰,城里的难民已经全都不见了,城西仙茗茶庄门口两侧,排起了长龙,最前面是十几个粥棚。
女眷则纷纷排队报名采茶培训。
看着井井有条的队伍,郑兴则心中一块巨石落下,有大神撑场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