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赌上一局天听
朱瀚失笑:“你太看得起朝廷那一张盛”字了,朱标的‘势’看似光鲜,实则刚立根基。一棵竹,风过便折,齐王不是没眼光之人,他这是趁着竹尚柔时下刀。”
话至此处,朱瀚缓缓站起,踱至庭中,仰头看天。
六月初三,天干气躁,阳光未出,暑意已生。
朱瀚负手长立,忽而笑问:“你可记得,今年宫中最热闹的日子是哪一日”
沈镇一怔,答道:“七月初一,万寿节。”
“不错。”朱瀚点头,似是自语。
“届时百官齐集,天下贡使朝贺,东宫讲士诸人皆有机会献策......这便是我等的舞台。”
沈镇瞬间明了,沉声应道:“属下即刻布置。”
朱瀚却转身看他:“不急,先让程启宣与那些讲生们,再多几日。我要他们讲的不是学问,而是人心。”
此时,东宫讲堂内,程启宣已率讲生数十人,进入新一轮“辩道”。
这一次,不再是纸上空论,而是命题实议《若为太子,当以何策定天下学制》。
台下坐满了来自国子监、太学、北直隶各州府荐举而来的青年才俊,亦有年过五旬之士混迹其中。
他们眼神明亮,语锋锋利,人人皆欲以言定策。
朱标今日未现身,却暗中屏风后听讲。
一名身着儒服的少年起身,年不过十七,唇角尚稚气未脱,却一开口,便使满堂寂然。
“学制者,国之根也。天下人若不知为何而学,何以育才臣以为,东宫应立‘四经五策‘为纲,舍浮词华语,专取实事讲论。”
“好。”台下不少人轻声赞叹。
少年复又抬眼,扫视四周,道:“若天下士子皆向东宫讲学,试问齐王所设讲府,又置于何地”
此言一出,顿时有讲生拱手接话:“柳礼前日之言,便称‘讲道不分高下’,此言虽善,实则模糊了权柄归属。讲为官用,学为治事,若不归太子统摄,岂非人人可为国师”
“正是!”
“那便请太子殿下裁断此道。”
少年猛地向屏风方向拱手一拜,声如洪钟,“学制之议,岂容再拖!”
一时之间,众生皆动,纷纷应和,讲堂之声如潮。
屏风后,朱标眉头微蹙,目光凝重:“这人是......”
林士澄俯耳低声道:“陈希文,武清出身,十四中进国子监,曾败齐王招揽,誓不入其府。”
朱标微顿,目光一沉:“好一个陈希文。”
他沉吟片刻,缓缓起身,从侧门步出。
讲堂内忽地一静,数十双目光瞬间聚焦朱标。
他今日一袭银青朝服,神情不怒自威,却并未登台,只立于阶前,举手止声。
“诸位所言,我皆听闻。”
他缓步走下阶台,面向众人,“讲学非争位,而为求道。齐王设讲,若真怀公心,自可容世人评判。吾东宫,亦无意以势压人。”
台下寂然。
朱标目光扫过众人,复道:“但天下讲学之所,终须一归。若人人为师,谁人为生所以“
他停顿一瞬,忽而转身,朝一旁林士澄轻声道:“拟旨,设‘大明学政考讲院,直属东宫。凡愿为国效力者,皆可投策入选。”
林士澄瞬间心头一震:“殿下,这是收天下英才于一府之下”
朱标微笑:“齐王爱讲,我便给他一个真正的讲坛。”
讲堂内人群瞬间如沸,青年士子们跃跃欲试,甚至有人当场跪下叩首:“愿献书百策,求殿下一览!”
朱标微点头,却未多言,只令左右维持秩序,自转身而去。
他步出讲堂之际,忽觉一人自廊下走来。
那人身形高大,步履稳重,一袭青绣蟒袍,正是朱瀚。
朱瀚似笑非笑:“你这一招,可算将齐王逼上了墙角。”
朱标沉默少许,才低声道:“是他先动的。”
“你既接下,那便做好落子。”
朱瀚拍了拍他肩膀,语气低沉,“你要的是未来,而非眼前胜负。”
朱标点头:“我明白。”
朱瀚忽然凑近,语气转轻:“不过有件事,该由我来。”
朱标一愣:“皇叔是说”
“齐王。”朱瀚直视前方,眸中冷芒闪动。
“我要让他知道,藏在东宫背后的,不止是太子朱标,还有王爷朱瀚。”
三日后,京中忽传异闻。
永定门外,开坛讲道,群贤云集。
短短一日,便引得数百人围观听讲。
更惊人者,是朱瀚竞亲临其讲所之中,站在树荫之下,听完一整场演讲。
当讲毕之际,他甚至拍手而赞:“讲者心明志正,声可传国。
此语一出,满京皆惊。
暮色沉沉,长街人影渐散,唯永定门外那处“朝策讲所”依旧灯火通明。
讲坛之上,少年陈希文正据案而论,声如洪钟,引得堂下听者如云。
朱瀚立于榕树之下,手执象牙骨折扇,神情静谧如潭水。
风自西来,卷起他衣袍下摆,亦卷起了世人心思。
“他真的听完了”齐王府中,李低声问。
“从头听到尾,一句不落。”幕僚答得干脆,“还亲口夸了陈希文。”
李面色阴沉,指尖紧握折扇,轻咯一声,扇骨微断。
“朱瀚何时这般喜欢多管闲事了”
无人敢答。
当夜,王府书房中,沈镇将最后一页密报呈上。
“齐王疑虑已起,不过......”他犹豫片刻,压低声音。
“属下更在意的,是那陈希文。今日讲道之中,他三次暗指“讲策之权当归太子,言辞虽有修饰,却显然非一般讲士所敢言。”
朱瀚淡淡应道:“他不是一般人。”
“哦”
“他的父亲陈斐,原为前户部郎中,未入齐王党羽,三年前病卒,死前一言未留,却将所有书册数焚毁。”
沈镇挑眉:“清理门户”
“或是留子避害。”朱瀚眼眸微凝,收拢折扇,“此子如今投东宫,未必全是为名。他心中定有更远打算。”
“那......需不需除之”
朱瀚摇头:“不急。”
他缓步走至窗前,望着远方灯火点点的永定门方向,低声道:“若他心有所图,便让他入局。’
“但局是我们设的。”
次日清晨,太子朱标早早召见陈希文。
东宫偏殿内,朱标亲执茶盏递与陈希文:“陈学子之才,孤早有耳闻。昨夜之言,更令孤敬佩。”
陈希文双手接盏,语气沉稳:“殿下过誉。小子不过有感而发,愿为东宫效绵薄之力。”
朱标点头,状似无意道:“你曾拒齐王三次,为何今日却愿入东宫”
陈希文眼神一敛,旋即拱手躬身:“因朱王爷一言。”
朱标一怔:“皇叔”
“是。”陈希文语气不缓不急。
“王爷未言学术,未讲策略,只说讲者若能以天下为念,当不以门户为界。小子听罢,夜不能寐,遂至东宫求见。”
朱标微露一笑,目中却透出深思:“他可真会挑人。”
陈希文抬首:“东宫若容,陈希文愿以讲为刃,开策为矛,斩伪道,真心。”
朱标眼眸微亮,一拍案几:“好,孤要的就是你这番胆识!”
他顿了顿,忽道:“但你可知,东宫讲道之人,日后未必只在书斋笔墨之上,亦须入世为政。’
“愿闻其详。”
朱标立身走至殿窗,指向外头朝阳微露的京城。
“讲者讲天下,终要走入天下。若终日纸上谈兵,怎胜那齐王以利诱人所以孤打算一一”
他目光灼灼:“设‘东宫策士行馆”,择十人,为太子行走四方,所讲之道,所策之策,不仅入书,更入人心。”
陈希文一震:“愿为首名行者。”
朱标转身,与他四目相对:“孤记下你了。”
三日后,一道东宫令贴出,明言设“行馆”,择十人巡讲四方,传播太子治道主张。
而首名行者,正是陈希文。
京中哗然,士子心动如潮。
更有意外者朱瀚亲自送陈希文出城,一路至太清桥。
桥头柳枝低垂,朱瀚立于石栏旁,望着陈希文背影,不语良久。
“王爷。”陈希文回头一礼,“可还有教诲”
朱瀚略笑:“你本聪慧,孤无需教你什么。只是提醒一句讲者为锋,锋亦可伤身。你若成剑,孤便护你剑鞘;你若成鞘,孤便借你藏锋。”
陈希文凝视朱瀚良久,郑重一礼:“谢王爷。”
他转身跨马,一骑远去。
朱瀚负手而立,目送其消失于青烟薄雾之间。
“沈镇。”
“在。”
“派人暗护他。”
“是。”
“还有......”朱瀚眸光深沉,似忆起前世那无数沉浮。
“替我留心齐王那边他若坐不住,便是真动手的时候了。”
沈镇低头称是,转身而去。
京城讲道之风愈盛,东宫声望渐隆。
而齐王,却终在沉寂多日后,出手了。
他没有大张旗鼓,也未再设讲堂,只是在西市之中悄悄开设“策馆”,号称“民间讲策自由所”,并重金延请一名前朝老儒赵澄山。
赵澄山者,曾为太祖讲席之副,辞官十年,素有“道中孤松”之称。
当消息传入朱瀚耳中时,他不过翻了一页书,语气云淡风轻:“这才像话。”
沈镇略皱眉:“赵澄山此人,虽不结党营私,却才望素高。他若替齐王出面,怕是能引得许多中立士子动心。”
“那又如何”朱瀚收找书卷,“天要雨,地要裂。他要讲,那我们便让这场讲策,彻底入民心。
“殿下打算如何”
朱瀚淡笑:“不是说‘朝策讲所’是民间讲坛吗那我就让它真正成‘讲朝策”之地。’
“臣不明。”
朱瀚看着窗外人流如织,悠悠道:“从今日起,谁敢讲天下,便请讲百姓。谁敢讲王道,便请解柴米油盐。讲不得者,自惭其拙;讲得出者,孤亲来听。
他目光中浮现出前世商业社会那种“演讲经济”的影子。
“沈镇,孤要他们讲到百姓心里去。不是讲帝王术,也不是讲家国梦。是讲如何买米少花钱,如何孩子不饿肚子。你懂么”
沈镇一震:“王爷这是......反客为主”
“不是反。”朱瀚眼中光芒骤闪,“是重塑。”
夜深,永定门外的“朝策讲所”已灯火阑珊。
风过石阶,枯叶簌簌,台前早没了听者,惟有几名少年还在堂中伏案研策,奋笔疾书。
朱瀚未归。
他独立于讲所之外,披一袭白狐裘,静听堂内纸墨翻动之声。
沈镇持灯走近,低声道:“王爷,齐王果然按捺不住,‘民策馆”已开始招徒,每日开讲两次,赵澄山亲自主持。虽不明言攻击太子,却已有人言其讲策更贴‘儒理”。”
朱瀚没有回头,淡淡道:“儒理他若真信理,十年前便不会辞官避世。”
“属下只觉……………”沈镇欲言又止,“赵澄山非俗人,善藏锋。”
朱瀚却笑了:“恰恰相反,他锋太露。”
“太露”
朱瀚轻轻扯动嘴角:“他曾说‘儒者不可避时势,应乘时之势”,却又归隐十年。如今再出,岂不是欲借齐王之势复登讲坛此人一心图名,怕是不惜借此与孤赌上一局。”
沈镇心下一凛,立刻问:“王爷打算何为”
朱瀚转身,眼神幽深如井:“既然他想赌,那就陪他赌上一局天听。”
“天听”
“对。孤要设‘策试’,于三月初三,于太庙之南,设坛请民,择十题讲之,士子对阵,百姓品评。胜者三人,可入东宫讲室,直对太子。”
沈镇震惊:“这是......彻底将讲道纳入民议”
“不错。”朱瀚踏前一步,语气低沉。
“若讲道不为百姓所用,不过假饰文章。孤便要让这天下人都来听,听谁讲得入耳,讲得入心。让那赵澄山,讲不过我辈后生!”
“此策......恐太激。”沈镇小声提醒,“若讲士败于赵澄山,反损东宫威望。”
朱瀚淡笑一声:“所以孤要亲选三人。”
“谁”
“陈希文。”他语不惊人,“让他归京。
沈镇倒吸一口凉气:“才遣三日,便召他回”
“他已在百姓中讲了三场,每场皆引万人聆听,呼声极高。”
“可若过于倚重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