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章【竞相模仿】

然而即便是$0.59美元的定价也是罗晟跟唱片公司扯了不少嘴皮子争来了的,唱片公司答应授权给蓝星科技,但协议里面也附加了很多限制干涉条款,比如数字音乐的售价问题,因为协议条款是按分成的,要是卖的太便宜了,唱片公司就少赚。

苹果公司的iTunes定价$0.99美元同样跟唱片公司扯了不少嘴皮子才达成的协议,没办法,版权在唱片公司的手里,眼下数字音乐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太少,自然话语权少。

这一点上,唱片公司很固执,态度很明确,你想卖多低的价格是你的事情,你自己补贴,每卖出一首歌曲的分成就按目前苹果公司的标准价$0.99美元来执行。

罗晟并没有跟唱片公司扯嘴皮子,眼下还没有站稳跟脚,只好暂时供着这些大爷们,动不动就收回版权中断授权相威胁,罗晟也拿他们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只好自己不赚钱了,歌曲销售的分成按$0.99美元/首分成60%给唱片公司,而实际销售以$0.59美元/首,换句话说,罗晟的这个决定等于让MusicSpace平台上每卖出一首歌,他现在要亏损$0.004美元,销量越高公司亏损的就越多。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iTunes难受,罗晟现在完全可以接受MusicSpace平台一分不挣,甚至亏钱,目的只为了争夺用户。

但苹果公司尝到了iTunes+iPod组合两头大赚的甜头,突然想要把价格降下来,等于iTunes少赚了一半的利润,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苹果目前的股价正在全力冲刺阶段。

以iTunes上亿的用户规模,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iTunes+iPod组合在过去短短的三年之内为苹果公司带来了100亿美元的营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

价格也不是说降下来就能立马降下来的,想要让一个人把吃进去的利益再拿出来而且一拿就是半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罗晟打的组合拳,竞争对手要是能面面俱到,全部都应对得及时而且成功稳住,没有任何纰漏,那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能说你厉害,然后回头想新的招数,练出来再出来PK。

……

国际版的MusicSpace推出时间超过一周,在第八天的时候成功突破了100万的用户规模,罗晟耗资将近2亿美元的代价被投资者质疑,刚刚得知消息着实吓了他们一跳。

随着MusicSpace上线一周,罗晟再一次让投资人乖乖地闭上了嘴巴,通过一次又一次“打脸”投资者而建立了他的权威。

投资者现在非常兴奋,因为MusicSpace如此亮眼的开局成绩让他们看到了有希望与苹果公司iTunes一争高下的可能,并且这种可能性比他们原本料想的要更高。

要知道苹果公司靠着iTunes+iPod组合在步入新世纪之后完成了咸鱼大翻身,赚的盆满钵满,不少人都为之眼热。

毫无疑问,蓝星科技的几大投资人都希望罗晟能够从苹果身上啃下一块肥肉来。

MusicSpace的增长势头确确实实让苹果感受到了压力,尽管现在的体量规模和iTunes完全不成正比,但只要看看蓝星科技旗下别的互联网产品的增长曲线,不重视绝对是脑子被门夹了。

迄今为止,蓝星科技推出的产品还没有失利过,即便恶评连连的网站都越骂越火。

有时候,身位同行真的很气人。

在MusicSpace上线之后第十天,苹果公司匆匆对外宣布即将推出iTunes新版本,即Windows版本,届时PC用户也能使用iTunes这款产品,显然是感受到了压力,MusicSpace来势汹汹,要是对此无动于衷,PC市场就是对手的天下了。

不过,乔帮主依然很傲娇,不屑跟风MusicSpace的一些新创新功能,至少现在没有,也没有急于跟对方进行烧钱大战,一来是阻力太大,二来现在就这么拼,太亏了,双方都体量不成正比,再说了MusicSpace才出来,虽然开局亮眼,也引起了苹果公司的重视,但威胁程度还没有到iTunes被推向生死存亡的地步。

在五月份,罗晟又在北美被诸多媒体广泛报道,其中《硅谷》杂志直接刊登了一片文报道让他在欧美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报道中,附上的人物封面特别的惹人注目,分别是罗晟与乔布斯,封面着重强调了双方的年龄,前者1985年出生,现今19岁,后者1955年,现今49岁。

媒体报道每每提及罗晟的时候,都不可避免的用或多或少的笔墨来强调他的年龄,字里行间都表示对其年纪轻轻而取得现今的成就而惊叹。

罗晟正是被《硅谷》杂志冠以“互联网之子”的称号,他在互联网领域闪电式崛起,改变了以往硅谷诞生一个新的模式并验证得以成功,而后华国这边复制也成功的局面。

现在是全球互联网界都一批人在竞相模仿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点赞功能,现在几乎每一家网站在更新版本之后,都有这个功能。

而随着产品的上线,国内互联网界,一大波的跟风正在来袭,滕讯内部立马就立项了项目,还有别的初创公司,例如项目、项目纷纷上马。

虽说前段时间业内人士大多都在嘲笑罗晟人傻钱多,但嘲讽归嘲讽,并不妨碍跟风,尤其是在看到硅谷那边的风评之后更加坚定了。

不得不说的是,国内的互联网界大多数所谓的资深从业者都对硅谷那边的风评看得很重,仿佛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标准。

恰恰因为如此,把蓝星科技和罗晟置于一个无比奇特的位置,让国内的互联网界人士心情很复杂,心中有些不服但又不得不接受,甚至少部分业内人士的心态是扭曲的,如果罗晟是个外国人他们更愿意接受,而罗晟偏偏是个彻头彻尾的华国人,他们反而难以接受了。

甚至蓝星科技和罗晟的成就越高,他们反而越不爽,但不接受也得接受硅谷科技圈都在跟风。

国内互联网在这个年代算得上是个蛮荒时代,蓝星科技已经成为了众多互联网创业团队竞相模仿的对象,现在的业界有一条不成文的共识,甭管是什么,只要罗晟在做的,那就大胆的跟进,准没错。

先不说跟风能不能搞出名堂来,但有一点可以保证,跟风罗晟起码拉投资要比不跟容易的得多,退一万步讲,就算最后竞争不过蓝星科技,那也可以把产品卖给对方嘛。

聪明人还是很多的,许多跟风者实际上压根儿就没有想过长久做下去,而是先做起来,然后等着蓝星科技将来并购,或者被其他大公司并购,最终套现离场。

投资者非常青睐跟风罗晟的创业团队,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