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一百六十六章 发挥全领域融合优势
【未修改版】
“你少添乱。“吴浩无奈地摇头,“农业板块的智能灌溉系统试运行得怎么样了?上周不是说传感器总出故障?“
提到正事,沈宁立刻拿出专业姿态:“已经解决了!我们让电子研究所的人改了算...
苏荷站在装配车间的角落,看着机械臂流畅地完成第一个模块的组装。张小蕾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别光看动作,注意它的反馈信号和压力曲线。”她点点头,迅速打开平板电脑,调出实时数据流。
吴浩站在控制台前,目光如炬地盯着屏幕上的参数变化。“小蕾,减缓一号臂的速度,看看它在低速下的稳定性如何。”
“明白。”张小蕾手指轻点,指令瞬间传入系统。机械臂的动作明显放缓,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组异常波动的数据。
“不对劲。”苏荷皱眉,“速度降低后,关节处的扭矩反而增加了,这可能意味着传动系统的动态响应有问题。”
张小蕾立刻切换到诊断模式,屏幕上跳出一组红色警告。“果然,伺服电机的反馈延迟了0.2秒,这会导致精度下降。”
吴浩点头:“你们之前有没有做过动力学建模?”
“做过,但只是静态模拟。”张小蕾叹了口气,“没想到实际运行中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
“那现在怎么办?”苏荷问。
“只能重新优化算法。”张小蕾咬牙,“得让AI学习更多动态工况下的行为模式,然后进行补偿调整。”
吴浩看向苏荷:“你不是刚学完神经网络模型吗?能帮忙做这个训练集的设计吗?”
苏荷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可以试试。”
……
深夜,生物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着。苏荷坐在电脑前,面前是张小蕾发来的原始数据包,里面记录了装配线在不同负载下的运行状态。
她一边整理数据,一边思考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训练集。突然,手机震动起来,是沈宁发来的一条消息:“苏荷,我这边有个新发现,想不想听?”
“当然。”苏荷回复。
几分钟后,视频接通,沈宁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她的身后是一排温室培养箱,里面种植着几株刚刚抽芽的玫瑰幼苗。
“你看这个。”沈宁举起一支试管,“我们在航天育种玫瑰中提取出了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能在极端环境下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
苏荷眼睛一亮:“你是说,这种蛋白可以用于提升生物传感器的耐受性?”
“没错。”沈宁点头,“如果我们能把这段基因导入你的微流控芯片中的传感细胞里,或许能让它们在高温或低温下依然保持活性。”
“太棒了!”苏荷激动地说,“这样的话,我们的72小时连续监测目标就更有希望实现了!”
“不过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沈宁笑着说,“我已经联系了军工部那边,让他们提供一些极端环境测试设备,你要不要一起来参与?”
“当然要!”苏荷毫不犹豫地答应。
……
第二天清晨,苏荷带着昨晚整理好的数据模型来到装配车间,正巧看到张小蕾正在调试新的算法程序。
“你来得正好。”张小蕾抬头,“我刚刚把基础结构搭好,但感觉训练效果不太理想。”
苏荷走过去,仔细看了眼代码:“你是不是没考虑时间序列的影响?这类机械运动具有很强的时序依赖性,普通的全连接网络可能无法捕捉到关键特征。”
“那你有什么建议?”张小蕾问。
“我们可以用LSTM网络,专门处理这种时间序列数据。”苏荷打开自己的笔记本,“这是我昨晚设计的一个初步模型架构,你可以试试。”
张小蕾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一遍,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不错啊,你真的才学了一个月?”
“理论加实践嘛。”苏荷笑了笑,“周教授说,科研最重要的是理解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盲目堆砌技术。”
张小蕾点头:“有道理。”
两人一边讨论模型细节,一边开始部署训练任务。几个小时后,第一轮结果出炉预测误差从原来的15%降到了3%以内。
“太好了!”张小蕾兴奋地拍了下桌子,“这次优化之后,装配线的稳定性应该能达标了!”
苏荷也露出笑容:“看来我的培训成果还没白费。”
“别高兴得太早。”吴浩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告,“刚才收到空军方面的通知,他们计划在下个月举行一次联合演习,要求我们提供一批新型隐身涂层装备进行实战测试。”
张小蕾一愣:“这么快?我们这边还在调试阶段呢。”
“所以时间不多。”吴浩神色严肃,“必须尽快完成所有测试流程,并确保性能稳定。”
苏荷和张小蕾对视一眼,同时点头:“明白。”
……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基地进入了高强度运转状态。张小蕾带领团队完成了装配线的最终优化,苏荷则与沈宁合作,将新型生物传感器的原型机送入极端环境模拟舱进行测试。
某天晚上,苏荷刚结束一轮数据分析,准备离开实验室时,手机又响了起来。这次是吴浩发来的信息:“过来一趟,我有话要说。”
她赶到吴浩办公室,发现他已经等在那里,桌上放着一份厚厚的资料。
“这是什么?”她问。
“是你未来几个月的任务清单。”吴浩递给她,“除了继续完善生物传感器项目,我还安排你参与一项秘密任务。”
“秘密任务?”苏荷惊讶。
“对。”吴浩点头,“我们收到了一份来自海军的情报,怀疑敌方正在研发一种新型雷达干扰系统,能够有效识别并破坏我们的隐身技术。”
“那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需要提前布局。”吴浩语气沉稳,“你将负责一个跨学科研究小组,整合军工、生物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尝试开发一种全新的自适应隐身材料。”
苏荷深吸一口气:“听起来很复杂。”
“确实很难。”吴浩看着她,“但这也是你成长的机会。如果你能完成这项任务,就意味着你真正成为了我们核心团队的一员。”
苏荷沉默片刻,随后坚定地点头:“我接受任务。”
吴浩露出满意的微笑:“很好,明天开始,我会为你调配最优秀的研究人员。”
……
夜色深沉,戈壁的风呼啸而过。苏荷走出大楼,仰望星空,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责任感。
她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整理文件的小秘书了。而是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一个肩负使命的探索者。
远处,基地的灯火依旧明亮,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她拿出手机,打开三人小群,轻轻输入一行字:
**“这一次,我想亲手点亮属于我们的未来。”**
片刻后,张小蕾回复:“欢迎加入战场。”
沈宁也发来一条语音:“红柳已扎根,只待花开。”
苏荷嘴角轻扬,转身走向实验室,脚步坚定,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未来的土地上。
而在远方,吴浩站在观测平台上,望着这片荒凉却充满生机的土地,低声说道:
“让我们一起,在这片戈壁之上,种下希望的种子。”
深夜,苏荷独自坐在生物实验室的控制台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微流控芯片的传感模块正在进行第17次稳定性测试,温度模拟设定在-40c,湿度维持在5%以下。
“还是不行。”她喃喃自语,手指快速敲击键盘,调整反馈参数。冷白的灯光下,她的脸色略显疲惫,但眼神依旧专注。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张小蕾发来的一条信息:“吴总让你去装配车间一趟,说有新任务。”
苏荷合上笔记本电脑,起身整理了下衣领,快步走出实验室。夜风从戈壁深处吹来,带着些许寒意,但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气候。
装配车间内灯火通明,吴浩和张小蕾正站在中央控制台前,面前是一块巨大的全息投影屏幕,上面显示着一组复杂的材料结构图。
“来了。”吴浩抬头看了她一眼,“我刚刚接到军方通知,他们将在下个月举行一次联合反雷达演习,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案。”
“什么方案?”苏荷问。
张小蕾插话道:“空军怀疑敌方正在开发一种新型雷达识别系统,能够有效探测我们的隐身涂层。我们得在短时间内研发出一款具备动态调节能力的新型隐身材料。”
苏荷皱眉:“动态调节?你是说……像变色龙那样,根据环境自动改变反射率?”
“没错。”吴浩点头,“这需要结合军工材料、人工智能算法以及你的生物传感技术。”
“听起来像是跨学科融合。”苏荷若有所思。
“正是如此。”吴浩语气坚定,“所以我决定由你牵头,组建一个专项研究小组,整合军工部、AI实验室和农业部的资源,尽快拿出可行性方案。”
苏荷心头一震,随即郑重地点头:“我明白了,我会全力完成任务。”
“很好。”吴浩露出一丝笑意,“我已经为你调配了最优秀的研究人员,明天开始,你们将进驻一号实验楼,进行封闭式攻关。”
张小蕾拍了拍她的肩膀:“欢迎加入真正的战场。”
……
第二天清晨,苏荷走进一号实验楼,映入眼帘的是早已等候在此的研究团队成员。其中包括来自军工部的材料工程师李然、AI算法专家赵辰,以及农业部的植物仿生学博士林薇。
“各位,我是苏荷。”她站到会议桌前,目光扫过众人,“我们的任务是在三个月内,研发出一种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的隐身材料。这项任务不仅关系到军事防御技术的突破,也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创新。”
赵辰率先开口:“如果要实现动态调节,我们需要一个实时感知环境变化的传感器网络,并通过AI算法进行分析和反馈。”
“这正好是我的领域。”苏荷点头,“我可以负责设计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并与材料结构集成。”
林薇补充道:“或许我们可以参考植物的应激反应机制,比如含羞草的叶片闭合,或者沙漠植物的水分调节系统,从中提取灵感。”
李然则翻开了自己的笔记本:“关于材料部分,我们目前掌握的几种复合聚合物具备一定的可调性,但如果要达到隐身级别的响应速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分子结构。”
会议持续了一个上午,讨论内容从理论模型扩展到实际应用,再到工程化实施路径。每个人都投入其中,气氛紧张而高效。
散会后,苏荷回到自己的工位,打开电脑,开始梳理整个项目的逻辑框架。她知道,这次的任务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具挑战性,但她也清楚,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执行命令的助手。
她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规划,如何在复杂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
夜幕降临,实验楼内的灯光依旧明亮。苏荷站在窗边,望着远方基地的轮廓,心中升起一股从未有过的使命感。
她拿出手机,在三人小群里输入了一行字:
**“这一次,我要亲手打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片刻后,张小蕾回复:“欢迎真正加入战场。”
沈宁也发来一条语音:“红柳已扎根,只待花开。”
苏荷嘴角轻扬,转身走向实验台,脚步坚定,仿佛每一步都在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在远处的观测平台上,吴浩静静伫立,目光深邃如夜空。
他低声说道:
“让我们一起,在这片荒漠之上,种下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