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六章:少年,你的皇后在帮你维持皇朝
次日晨曦
巍峨大殿前,紧闭的大殿门前,早早的已经是挤满了人。
或是衣衫凌乱,或是眼角皱纹堆满,交头接耳间无不是各种的痛斥。
也是很明显的看得出,这群人似乎是分成了两大帮派,一方是以商鞅为首,一方是以当朝的吏部尚书为主。
“入!”
也是没过多久,一道尖锐刺耳的声音,从大殿之内传了出来。
大殿的门缓缓打开。
诸多大臣也是纷纷入内,神色略微的肃穆了几分。
“微臣参见皇后!”
“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诸多大臣齐声跪拜!
而正要起身之时,却是突然传来了一声冷喝。
“谁让你们起来的?”
“大清早的,便是在皇宫重地前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这一声冷喝,却是让众多大臣寒蝉若惊,更是大气不敢喘一下。
在他们面前的虽然不是皇主,但也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啊!
“罢了罢了!众爱卿平身!”
许久之后,这才是传来了戴心笛的声音。
也是让众多大臣松了一口气!
“微…微臣有事启奏!”
却是这时,文官一列的前头,因为面色枯黄的老者上前一步!
“张尚书有何事情启禀!”
高台上,戴心笛凤目微凝,清冷的声音徐徐传出。
“就在昨夜,由贾诩统帅的监天司肆意妄为,无故捉拿大秦朝廷官员。
此等行径与那叛国者有何异?”
张尚说满脸愤慨的说道。
“有这等事!”
传来的却是戴心笛不信的声音。
“微臣句句属实!还望皇后明鉴!”
张尚书上前一步,沉声说道。
“微臣也有事启奏,就在昨夜,莫郡,章郡守无故被监天司的人捉拿!”
“微臣也有事启奏,微臣的好友墨城主亦是被监天司的人捉拿!”
……
一道道声音不断的从后方传来,越发的响亮,越发的愤慨激昂。
“呵呵!”
蓦然一声冷笑,从高位之上传来。
“无故捉拿,真当本皇后是傻子吗?
真当本皇后,不清楚那些人为何被抓吗?”
冰冷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森寒,刺骨!
“皇后,皇后明鉴啊!那些都是为大秦皇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如此不明不白地被抓,有失人心啊!”
张尚书痛心疾首般的跪倒在地上说道。
众多一开始就开口的大臣也是纷纷跪倒在地。
一句句言语,似乎都是肺腑之言。
“一群叛国贼,也好意思被你们称之为功臣!
可笑,可笑之言!”
戴心笛凤目怒睁,语气也变得不善。
自己的夫君才没离开多久,这些人便暴露出了这般的性子。
当真时大秦皇朝的好功臣啊!
“尔等不是想要有证据吗?那么哀家,便拿出你们想要的证据!”
戴必笛怒声说道。
整个大殿之内顿时安静的可怕。
甚至就连那些高呼不公的人,也是安静了下来,额头上浮现了几丝的冷汗。
“来人呐!”
一声轻喝。
很快便是有着数十位壮汉,从大殿的后方走了出来,都是抱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木箱。
摆在了大殿的正前方。
掀开!
大半的都是一箱又一箱的信件。
又有着小部分,是装满着一块块圆石物体。
伴随着那一箱又一箱的东西展露出来之时,大殿之内更是安静了,几乎掉一根针都能够听到声音。
“贾诩,读!”
戴心笛再次开口。
“微臣领命!”
众多大臣之中,一身黑袍的贾诩走了出来。
随手便是从那些箱子中抽出了一张信件。
“吾朝愿许诺城池千座,只求罗郡守能为我等踏入秦洲之时行个方便。”
“在下天罗皇朝使者,吾朝愿以灵石亿万,换一城容纳之所,望雷大人首肯。”
“……”
贾诩的声音不断地在大殿之中回荡着,却宛如魔音一般,让众多大臣脸色渐渐的变得惨白。
这些事情,任何一样都是足以背上一个叛国之罪。
他们虽有耳目,也得知了些许的事宜,但就在刚刚的那一番开口,只怕已经是惹了皇后的怒火。
又是接连念了十几封信件之后,贾诩又是走到一个箱子之前,将那一块块圆石之物取了出来,输入了一道灵力。
顿时一块块画面便是浮现在半空之中。
光影的折射,是一幅幅动态的画面。
画面之中清晰可见的是一位大臣,与天罗皇朝等各方势力的人的接触。
整个过程,无比的清晰明了。
而此时此刻的张尚书,甚至之前那十几位开口的人,也在这一刻汗涔涔。
他们为何会出来参上贾诩一本,无非是对前者的猜疑,也是因为收了一些好处。
可现在看来,这好处完全就是一些烫手的山芋,丢在手中的炸弹。
“诸位爱卿,这个证据可否满意?”
高位上,戴心笛的声音,这才是缓缓的传来,是压抑着许久的怒气。
“微臣知罪!”
“微臣知罪!”
“……”
大殿之中,众多大臣皆是惶恐的开口。
生怕是晚了一步,便是会落得同样的下场。
“哀家也不管你们是否是收了好处,还是怎样?
罚俸一年,此事就此一笔揭过!
但哀家不希望还有着下一次!”
戴心笛目光依次扫过那些人。
“此刻正是危难之际,哀家不希望,带皇主回来之时,见到的是如此残破不堪的大秦皇朝!”
“以此事为戒,哀家不希望再次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
这一次是看向下方所有的大臣。
此时此刻的她,身为大秦皇朝的皇后,不得不站出来稳定大秦皇朝的局面。
她不能看着其夫君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
更何况,就如同她所言的那一般,她坚信她的夫君,一定能够及时赶来。
这亦是诸姐妹心中所坚定的想法。
“微臣谨记!”
下方传来的是诸位大臣的声音。
多了几分的坚定!
甚至就连那些一开始参了贾诩一本的大臣们,亦是如此。
哪怕,皇主并不能够很快的回来,但也不是没有希望,不是吗?
凭借着大秦皇朝的底蕴,又如何不能够度过此劫。
而之所以出现如此的乱况,也是他们的互相猜忌,阻挠一切的行动。
要怪就怪他们太过于害怕罢了!
…………
…………
…………